一、美容贷款是否触犯法律

1、当前市场上流行的“美容贷”存在多种形式,若仅为简单的分期付款,则难以断定其违法;但若涉及高额利息,则可能超出法律规定的民间借贷利率上限,消费者若继续支付高额利息,将损害自身财产安全。同时,若商家在消费过程中涉嫌诈骗、传销等违法行为,则可能构成刑事犯罪。

2、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,消费者拥有选择支付方式的权利。整形机构与贷款公司合作,直接将贷款划入机构账户,违反了借贷合同原则。若贷款进入整形机构账户后,机构将资金用尽,消费者却一无所知,这种行为违反了诚信原则,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,并涉嫌欺诈。

沈律支招:租机逾期账户冻结,如何协商分期还款与解冻策略

二、受欺诈签订的贷款合同是否具备法律效力

根据我国《民法典》第一百四十八条规定,若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违背真实意愿签订民事法律行为,受欺诈方有权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撤销合同。因此,若医疗美容机构在签订合同时提供虚假信息或隐瞒重要事实,导致消费者在非真实意愿下签订合同,则构成欺诈,消费者有权主张撤销合同以维护权益。

消费者如何规避合同陷阱

在签署法律文件时,消费者应明确了解文件质,不轻信商家口头承诺,重要权利义务必须书面确认。同时,避免向商家透露个人真实信息,更不应将手机或电脑交由商家操作,以防在不知情中签订不利合同。

网上签署合同的效力认定

线上合同与纸质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。许多消费者因未仔细阅读电子协议,受商家游说影响,导致实际合同内容与口头承诺不符。对于互联网合同,消费者应特别关注商家是否明确提示减轻或免除责任的条款,并仔细阅读费用、售后及纠纷解决相关条款。

三、如何识别违规的美容贷

(一)经营场所隐秘的医疗美容机构。

这类贷款常通过医托或熟人介绍,多位于写字楼、商场,不预约无法进入,具有较强隐蔽。部分正规机构也可能涉险经营,以增值服务掩盖“美容贷”本质。

(二)提供未经官方认证或虚假医疗项目。

一些无资质“医师”夸大事实,诱导消费者过度医疗,甚至虚构消费项目,提高价格。当医疗费用超出消费者承受能力时,不法中介与美容机构勾结,以“零抵押、零担保”为诱饵,骗取贷款。

(三)贷款门槛过低。

这类贷款通常只需提供身份证、手机号及银行卡即可快速放款,审核过程随意,存在较大金融风险。

(四)联手造假骗贷。

“美容贷”申请人通常资质较差,难以通过正规渠道贷款。不法机构与贷款中介勾结,伪造资料骗贷,款项直接支付到不法机构账户,同时申请人背负巨额债务。借款人无力偿还时,中介机构常采用骚扰、侮辱、威胁等手段追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