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,网民普遍反映在网络借贷过程中遭遇了不透明息费、高额实际借款成本、个人信息泄露和过度借贷等问题,合法权益遭受重创。

【案例一】王某浏览短视频时,一则声称“零手续费”“无额外费用”的借贷广告吸引了其注意。点击广告后,王某下载了一个网络贷款APP,完成注册和个人信息填写后成功借款。然而,仔细查看还款明细时,他发现账单中隐藏了一笔担保费用,实际借款成本远超预期,这才意识到贷款平台通过隐秘的担保合同手段提高了借款成本。

警惕网络贷款‘套路’风险,守护个人财产安全提示

【案例二】陈某未能抵挡网络贷款广告低息的诱惑,误以为按时还款无忧,在消费冲动驱使下不合理借贷。未料还款压力渐增,同时其个人信息泄露,频繁接到贷款广告。在短期内无法清偿债务的困境中,陈某向多个贷款APP借款还贷,导致债务像滚雪球般增长,最终形成巨额债务。

青海金融监管局、青海省厅、人民银行青海省分行提醒消费者警惕网络贷款陷阱,注意以下风险:

一、混淆利息费用。以“免息”“低息”等宣传语吸引客户,实际放款时却违规收费。除案例中的情况外,还有要求转回“保证金”的变相“砍头息”,默认勾选捆绑销售非必要服务,以及通过APP限制正常还款导致逾期罚息等。

二、泄露个人信息。获取客户信息后,将敏感信息出售给不法机构,导致消费者及其亲友遭受电话销售骚扰。

三、诱导过度借贷。诱导消费者超支消费,在多个平台连环借款,导致负债超出收入,还款时引导拆东墙补西墙,造成债台高筑和不良征信记录。

为维护消费者权益,相关部门提醒:

一、警惕诱导营销,深入了解产品信息。选择产品时,应仔细甄别广告信息,不轻信“全额免息”“单日暴利”等宣传,通过正规金融机构咨询或办理业务,认真阅读合同条款,了解关键信息。

二、加强个人信息保护,避免数据陷阱。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,谨慎授权个人信息,不点击不明链接或下载未知软件,核实对方身份和信息真实。

三、树立理消费观念,避免过度借贷。培养良好消费习惯,正确评估自身经济能力,避免盲目借贷和跟风消费,防止资金链断裂导致个人和家庭困境。

四、增强依法意识,积极应对不法侵害。遇到“网贷陷阱”诈骗时,及时报案,提供线索,配合机关追回资金,维护财产安全。不轻信“代理”“停息挂账”等广告,避免二次伤害。